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即稱為「超高齡社會」。目前台灣已經是「高齡社會」,正往「超高齡社會」前進。同時又伴隨「少子化」的雙重效應下,長照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然而,這也透露一項重要訊息:高齡社會失能失智的案例與日俱增,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項議題呢?本文是以一位中風家屬作為出發點,對於陪伴中風病人,著重在復健過程中的觀察與省思。我想引起思考的是:對於中風復健者,應當如何看待、照顧與支持,進一步提出我的看法。基本上,是從「情感支持」的角度出發。
為什麼呢?筆者陪伴中風親人,至今已超過一年;當中面臨新冠疫情管控、外籍看護短缺、醫療費用支出、家人溝通互動等等,皆面臨不小壓力。正是因為中風復健的過程,說是一場持久戰──包括經濟上、人際上、生理上、心理上,可謂人生一大考驗,也不算太過誇張的說法。然而,當中還是有些寶貴意義──瞭解長照資源、認識社會公益、熟悉照顧技巧、掌握互動模式、洞察心理情緒等等,皆有許多益處,自然也不在話下。其中,我認為又以「情感支持」最為重要。
之所以如此,因為「情感支持」既最為重要,卻是最容易為人忽略,有必要提及它的重要性所在。以筆者家人中風為例,我們面對的,包括各式各樣的專業照顧、復健指導,也利用長照資源的交通服務,以及外籍看護的相處互動,其實都與其他家庭大同小異。當中有一點值得提出的是:親人中風後,我們應該將其當成病人,要有耐心;也要避免將一般人的思維,以此衡量病人復原程度的好壞,不應該用「懶惰」、「粗心」指責他們。我們強調的「勤勞」、「細心」,在此可能變成是雙方引起不愉快的導火線。
中風是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更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令人望之生懼的一種,絕大多數需要有人照顧,造成家庭的沉重負擔是可想而知。因而,我們通常將中風病人視為「沉重負擔」,而很難同理他們的感受。再加上中風病人相對處於十分弱勢,總是提出需要的一面,而顯得缺乏貢獻,自然使他們的地位,不僅在社會不被重視,在家庭裡也是如此。
因此,他們既達不到我們設定目標──達不到復健效果、不肯付出相對努力,就更加容易讓家屬與社會貼上標籤。其實,罹患中風、特別是嚴重的腦血管阻塞或腦血管破裂,就本質性原因來說就決定許多事情;不是一句「懶惰」、「粗心」、「不想復健」可以完全指稱。我們必須要有同理心,以「他們的標準為標準」,再從中引導協助。換言之,我們可以「情感支持」,進而在「專業支持」方面,兩者並行才能有更實質的幫助。
其他 相關文章請觀看腦中風注意事項 病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