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頸動脈嚴重狹窄是造成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約佔所有缺血性腦中風的1/4。頸動脈狹窄好發於頸動脈分窄處(見圖1)。因頸動脈血管嚴重狹窄而發生中風者分為二個部份,一部份是事前毫無預警,也就是沒有任何症狀而突然發生的,而這些患者中有30-40%在四年內可能會因中風而死亡;另有一部份則會出現中風前兆的症狀,未來發生中風的機會更高。只要有嚴重頸動脈狹窄,其發生中風的機率,都較一般人高,在就醫檢查後,若發現頸動脈狹窄達血管直徑的60%,此時就需要考慮做積極的治療以預防中風的發生。

所以我們建議60歲以上的老人,如有高血壓、糖尿病、抽煙、高血脂這些中風的危險因子,應在定期健康檢查中,加入超音波做頭頸部血管篩檢,當有異常現象發生時,再以磁振造影等檢查做更進一步確認,以預防重於治療的方式來看待腦中風。
針對頸動脈狹窄,第一線的治療是生活型態的改善(增加運動,減少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藥物治療(血壓,血糖,膽固醇,抗血小板藥物)。但如果病人已經發生中風,而且確認中風是因頸動脈狹窄造成,則應考慮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以及頸動脈支架置放(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等兩種頸動脈血流重建治療。
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需要全身麻醉,神經外科醫生在頸部做切口後,找到頸動脈,暫時鉗夾住其上下游血管後,切開動脈並把內膜與狹窄處的斑塊移除,再予以縫合,有時會使用人工血管補塊讓血管管徑增大,然後再放開鉗夾處恢復血流。
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是由受過訓練的放射科或神經內外科、甚至心臟內科醫師執行,通常可以不必全身麻醉,醫師從股動脈處將導管伸至頸動脈處,將狹窄處用氣球撐大,然後置入支架維持血管通暢(見圖2)。

相較於藥物治療,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可以使同側嚴重或致命中風的危險由13.1%降至2.5%,接受手術的病人比只接受藥物治療的病人有更低的再度中風機率。
依照「美國心臟/中風醫學會」以及「台灣腦中風學會」建議的治療指引,對於有腦缺血症狀或是輕微中風的患者,若患病大腦的頸動脈經影像檢查證實有70%以上的狹窄,則建議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若有其他因素不接受手術,頸動脈支架置放術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在治療短期內發生中風的機會比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高。但若病人因為高齡,心臟功能不佳,全身麻醉風險大,而導致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的風險昇高,則可考慮支架置放。以美國的統計資料而言,頸動脈狹窄病人接受血流重建治療的患者中,約有八成是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而只有約兩成病患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但在台灣則恰好相反,有九成以上的病患選擇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
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應當接受有經驗的神經內外科醫師評估,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醫師的經驗以及現今的診治標準來評估病人適合接受何種治療,改善並嚴格監控中風的危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