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WHO的資料顯示,中風自1990年以來是已開發國家中繼缺血性心臟病、癌症之後的第三大死因。每年全球約有550萬人因為中風而死亡,其中有三分之二來自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
今年世界神經病學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y (WFN)與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 (WSO)進行合作繼續推動「世界中風日」活動,而世界中風組織在世界各地已積極投入預防和治療中風,本國當然非常重視,今年由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與臺北榮民總醫院訂於2017年10月22日舉辦「世界中風日」公益活動。
在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七千人因為中風而導致日常生活失能,是成人殘障的第一要因。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在中風後會留下後遺症,中風更是在健保資源使用上的前三名。根據內政部「身心障礙者統計」長期看護給付數據可發現「腦中風」佔了所有長期看護給付的前三名(達12.5%)。
今年世界中風日的主題是提高社會大眾對中風的認識,特別是中風症狀,以及如何預防與治療的觀念。 神經復建也是重要的項目之一。
世界中風日需要你我的參與,請社會大眾、中風患者及家屬、照護者、和病人團體積極參加。 中風病人的緊急治療、照護品質和社會支持在世界各地參差不齊。教育民眾對於中風的認知可減低中風對大眾健康的影響。
讓我們一起努力,提高大眾對於中風的認識,守護大家的健康!
|
根據2015年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資料顯示,估計2012年有17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佔全球死亡總數31%,約有740萬人死於冠心症,670萬人死於腦中風,大多數心血管疾病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菸草的使用、不健康飲食、肥胖、缺乏身體活動、過量使用酒精等危險因素有關,可藉由早期發現、就診諮詢、適當使用藥物等方式,對未來的健康管理及預後會有極大的助益。
中風最常見的症狀為一側的肢體無力或麻木、臉歪嘴斜、感覺異常、厲害的暈眩、走路不穩或不協調、說話困難或理解能力喪失、意識喪失等,腦中風對健康造成的衝擊及對整個家庭及社會影響之深、範圍之大實不容忽視。
腦血管疾病在台灣地區十大死因中一直是佔據著所謂榜眼或探花的位置,中風的預後取決於腦部損傷位置和疾病嚴重程度,存活者有各種不同程度失能和殘障,是成人殘障的第一要因,更是使用健保資源前三名的疾病。不論急性或慢性醫療,照顧人力的缺乏一直是最主要問題,在經濟與照顧人力的權衡下,部分家屬選擇自行照顧,但是長期的照顧壓力(經濟、收入中斷、人力不足、照顧技巧、居家照顧輔具及設備、住院、就醫、交通接送等問題)常壓的家屬喘不過氣,花費的代價也不是旁人可以理解,然而現今政府推動的長照2.0除了較長照1.0的服務對象擴大之外,服務項目也從8項增加到17項,希望能夠讓民眾更易找得到、看得到及用得到長照服務,減輕照顧負擔。
聯合國在國際腦中風聯盟推動下,2006年10月26日通過「世界腦中風日」決議案,號召各國共同推動遏止腦中風蔓延。同時訂定每年的10月29日為聯合國世界腦中風日,藉由世界各地的衛生組織動員該地區全民的力量,全面推動腦中風預防及治療宣導。「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亦不遑多讓自2010年起至今,每年皆舉辦世界中風日活動,呼籲政府單位、企業機構、民間組織、至全國民眾共同重視,認識腦中風相關危險因子,遠離疾病,實踐健康。
2017年世界中風日,由「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主辦,臺北榮民總醫院承辦,並蒙腦中風學會、台灣神經醫學會、臺北市樂活關渡健康促進協會等21個單位共同協辦,僅訂於2017年10月22日(星期日)上午在北投復興公園舉行公益園遊會活動『搶救中風大三通,治療早,失能少』,並邀請歌手及樂團表演、舉辦衛教活動、透過宣導與民眾互動;期許透過活動讓政府及社會大眾更加重視中風及其衍生的問題,提供正確的治療及飲食生活習慣,進而增進良好的生活品質,同時呼籲中風病友須預防再次中風,積極復健,早日恢復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