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關節活動的目的是希望預防因為中風後肢體偏癱無法自主動作或肌肉張力太強所導致的關節僵硬與攣縮,藉由關節活動可以讓病患維持足夠的關節角度、肌肉柔軟度。另外,正確的擺位方式也可以降低肢體末端水腫、關節疼痛、與肌肉攣縮的產生。物理治療師教導翻身、在病床上移動照顧的技巧,除了可以預防褥瘡、降低肩關節疼痛的發生外,還可以增加病患在病床上的活動能力、增加自信心、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與減少照顧者因不良姿勢與照顧技巧所導致的受傷。
當病患狀況較穩定且意識較清楚後,應及早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開始漸進式的下床活動與鼓勵病患自己執行一些日常活動,例如:盥洗、進食……等等。物理治療師會依照中風嚴重度的不同設計循序漸進訓練計畫,內容包括:基本墊上運動訓練、移位訓練、肌力訓練、平衡訓練、行走訓練、與日常生活訓練等等。因為多數時間病患是在病房中,所以病患和照顧者最重要的是在回到病房後練習治療師所教導的運動與主動參與日常活動。
過了急性期後中風病患準備出院,多數的病患和家屬常會詢問後續的復健如何接續。在符合資格的情況下中風病患可以參加健保署的「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試辦計畫」(中風1個月內且為輕度至中重度殘疾者)註或是到其他醫院、診所接受住院或門診復健治療。對於出院後出門困難的病友,可以由治療師轉介或家屬自行聯絡各縣市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居家復健。經由長照中心的個管專員評估後,治療師會到府指導復健訓練、輔具使用、居家環境改造、及照顧者照護教育諮詢……等等。
在中風病友們準備出院時,另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們回家需要買電動床?需要買特製輪椅?要買哪一種拐杖?可不可以申請補助?合適的輔具可以讓病患的功能提升,也可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不合適的輔具不但沒發揮功用還白花錢。所以,中風病患需要準備何種輔具最好要經過物理治療師或相關專業人員的評估,依照每位病患的狀況來建議合適的輔具和指導如何使用。從101年7月11日開始輔具補助採申請制,要先經過評估才能購買。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病患可以向戶籍所在地之社會局/科提出輔具補助申請,若無身心障礙手冊的病患可以向各縣市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輔具中心、民間單位(如:伊甸基金會等)或醫療儀器廠商詢問輔具的租借。
中風病患在中風後的6個月內是恢復速度最快的階段,盼望在政府與治療師等相關專業人員提供合適的整合式照護支持之下,病友能將治療融入生活當中,才能恢復最佳的自我照顧能力,重回社區生活並且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註:依照Modified
Rankin Scale的分級,輕度為不能完成生病前所有活動,但不需協助能完成自己的日常活動
(mRS
第二級);中重度為不能獨立行走,日常生活需要別人協助(mRS
第四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