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
言 |
自進入公司服務後,辦公室與現場兩邊工作,偶與友打球,不亦樂乎。每年之健康檢查,對於逐漸升高的血壓,體重亦增,肥胖有加,自認時常運動,大餐如常,平安無事,不以為意。不知不覺邁入耳順之年,終於在退休前4年,老天終於提出「小中風」的警告
。
93年4月初,晨起時,突然感到天眩地轉,乾嘔發寒,冷汗直冒,極端不適,無法起床,家人火速送醫,經一番檢查,血壓偏高(收縮壓超過150㎜Hg),體重85公斤(BMI
29),醫生判斷為「腦部短暫性缺血 TIA
」。即動脈供應腦部血液循環時,突然發生阻(栓)塞,使腦部相對部位的細胞,缺乏氧氣與養分,導致該部位所司的功能暫時減退,一旦阻塞沖散或溶解時,供血恢復正常,腦部功能也就恢復,此為常稱的『小中風』。除按時服藥控制外,身體已發出嚴重的警告了。
 |
中風之重 |
小中風來得快去得急,大多只持續5∼20分鐘,而且會在24小時恢復,常常不以為意。事實上,非身體沒事,而是亮起了紅燈。根據統計:20%小中風患者在發作後1年內,會發生嚴重腦中風,5年內則為30%。又據台南奇美醫院醫生研究發現,將近10%小中風患者在發作後第1個星期內,會發生腦中風,特別是男性大動脈粥狀硬化的人,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
中風之後,因而行動不便,要用拐杖行走,或依賴親人照顧扶持,甚至半身不遂,從此輪椅相伴終身,身心都難以接受。
1.中風後,10個有2個恢復原有的活動力。
2.中風後,10個有5個需要家屬協助照顧。
3.中風後,10個有7個無法再從事原有工作。
醫生說降低中風的風險是有辦法的,如改變生活習慣與飲食,多運動,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肥胖。多為常談的保健養生方法,在未有切身之痛前,往往聽聽就算了,僅供參考而已。
 |
挑戰肥胖 |
為了避免短期內,再次中風(恐半身麻痺,自己不便,又累親人),除了乖乖按時服藥外。在家人的鼓勵下,首先對自已可掌控的肥胖因素,進行挑戰,制定目標,依品管方式,全力以赴。
體重降低至70公斤(合意體重:男性身高公分減100,女性減110,或自定)。
1.飲食控制,計算吃下食物的總熱量,扣除運動或勞動消耗熱量後,有餘則體重增,反之則瘦
。
2.保持運動,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不論是打球或走路,每日平均維持3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
。
3.彈性管理,無法推辭之應酬,坦然參加,惟少吃少喝些,餐後多走幾圈,務必消耗多餘的熱量。
未達目標(理想減重每週少0.5公斤),是多吃還是少動,提出改善對策。
認真執行改善項目,達成目標而後已。
每餐前,以1公斤範圍的小秤,稱入口食物的重量,記錄每日體重、步行數及運動時數,製成表格,每月比較,經過一段的努力,終於在2年後,減為72公斤,目前亦維持在70至72公斤(MBI在24至25之間),強差人意,繼續努力維持之。
 |
健康維護 |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腦中風雖然是突然發作的疾病,事實上,誘使其發病的危險因素卻是累積在體內多年,設法消除或控制這些因素,以降低發病的風險。
1.高年齡層:無法改變的事實,認真學習做個優質的老人。
2.高血壓:腦中風患者中,高血壓佔70%以上。只要降低收縮壓10㎜Hg,舒張壓5-6㎜Hg,就能降低缺血性中風
之40%。養成早晚量測血壓的習慣。
3.高血脂、血糖偏高:定期抽血監測。
4.生活改善:不抽菸,少酒,每餐7-8分飽,續維持多年的運動習慣,每日步行要求7,000步以上。自93年發生小
中風後,迄103年底為止,累計已走3,892萬餘步,平均每日約9,900步。
此外,多吸收相關醫學訊息或聽專題演講,注意身體狀況, 希望《中風》不再敲門。
 |
結 語 |
遵守醫生建言,為了將來生活的品質,不拖累家人,加上自己決心,只要改變生活習慣與飲食,多運動,控制體重,按時服藥,記錄比較,定期回診,遠離中風,未來還是有多采多姿的美夢。
『莫讓餘暉空流去 當使晚霞照人間』
其他 病友投稿請觀看腦中風注意事項病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