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十歲以上成人每三年一次健康檢查
(2)
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每年一次健康檢查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臟病患者必須遵照醫囑指示,如按時服藥、複診,絕對不可以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的劑量。
(1)
治療高血壓
藥物治療高血壓已經顯示能降低腦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持續性的使用藥物來降低血壓是既安全又有效的選擇,也可以經由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來獲得控制。已經證實能夠顯著降低血壓的生活型態包括:減重、酒精類攝取減至每日1-2杯、中等程度的運動、減少鹽類攝取、如果有壓力問題,要學習如何處理得更好。
(2)
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發生腦中風的相對危險性為1.8至6.0倍,而腦中風也常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即使尚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若有血糖耐受異常也會明顯增加腦中風的發生,腦中風發生的危險性提高1倍。英國的糖尿病追蹤研究顯示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積極控制血糖與血壓可降低44%的腦中風發生。因此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控制血糖,以降低糖尿病血管併發症的發生。
遵守飲食計劃是控制糖尿病最重要與基本的治療。另外要遵從醫師指示用藥,並且規劃每天固定的運動量,不要有時過度運動、有時不動。讓飲食-胰島素-運動量三者之間每天維持平衡,才能達到良好的糖尿病控制。最好每週能自我監測飯前及飯後血糖2~3次,作為醫師調藥的依據。
(3)
治療高血脂症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太高會造成動脈硬化,而形成斑塊。當斑塊阻塞了心臟及大腦的血流時,會增加發生缺血性心臟病或腦中風的機會。目前的臨床研究證實積極的控制高血脂,無論在罹患腦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或低危險群病人,確實能降低缺血性心臟病或腦中風的發生率。
正常的血脂肪應符合下述標準:(1)總膽固醇低於200mg/dl,(2)三酸甘油脂低於200mg/dl,(3)低密度脂蛋白低於100mg/dl,(4)高密度脂蛋白高於45mg/dl。一般而言注意個人的飲食與運動可有效的控制血脂肪。若仍無法控制則可請教醫師用藥物治療。
(4)
若發現你有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是不規則的心臟跳動,會改變心臟的功能及讓血液停留在心臟。在你的身體中這些血流沒有移動,就會傾向凝固。這些凝固的血液經由心臟的幫浦運動進入腦部,就容易導致腦中風。
醫師經由脈搏及心電圖就能診斷出心房顫動。若你有心房顫動,醫師會選擇預防血液凝固的藥物,以減少腦中風的危險,例如:
Warfarin或 Aspirin是大多數常見的預防治療藥物。
(1) 需控制熱量的攝取,以清淡為原則,減少食用油或油煎的食物,可多選用清蒸、水煮、涼拌等烹調方式。
(2) 限制脂肪的攝取,可多選用植物油(如橄欖油、葵花油等)烹調,脂肪含量不宜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之30%。宜多攝取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鮪魚、秋刀魚等。
(3) 可增加含纖維質豐富的食物,如未加工過的全穀類、豆類,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取,以降低脂肪的吸收、增加膽酸的排泄、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濃度,進而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4) 飲食原則
1.飲食多樣化:
每餐盡量包括全穀類、魚肉蛋豆類、低脂或脫脂奶類、蔬菜類或水果類。
2.盡量多食用低熱量食品:如蔬菜與糖份少之水果。
3.少油、少糖、少鹽、儘量不喝酒(1公克酒精含有7大卡熱量)。
4.盡量食用蒸、煮、燉、燜等方式烹調的食物。
5.偶而食用炸煎或其他熱量高食物時,多做運動以消耗過多熱量。
肥胖的人容易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與高血脂,可說是集多種危險因子於一身。良好的體重控制應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4以下。BMI=體重(kg)/身高(m2),以體重60公斤,身高1.6公尺為例
BMI=60÷(1.6)2=23.4。BMI介於24~27稱之為過重;BMI>27為肥胖。
眾多研究結果顯示體重的控制、規律適度的運動,可減少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運動方面最好每日做30分鐘中量的身體活動如健行、騎腳踏車、游泳、上下樓梯等。如無法一次完成,可分成10分鐘一小段來做。
利用BMI評估體型的適切性
|
體型適當 |
體型過重 |
肥胖症 |
男 |
20<BMI<=25 |
25<BMI<=27 |
27<BMI |
女 |
19<BMI<=24 |
24<BMI<=27 |
27<BMI |
(1)
適度運動可降低血壓、體重及血脂肪,增加血液中“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的含量,改善身體新陳代謝率。
(2)
適合中老年人去做的輕鬆而緩和運動,如:步行、體操、土風舞、太極拳、外丹功、高爾夫球、爬樓梯、爬山、游泳、及慢跑。
(3)
運動原則以每星期至少三次以上,每次運動時間以20-30分鐘為宜,運動強度可由低強度開始,再慢慢增加至中或高強度運動,或運動時感到心跳增加、呼吸有點喘、流汗,勿過度勞累。
(4)
運動注意事項:
(1)
運動前要做暖身運動5-10分鐘,運動後做緩和運動,慢慢地停止運動
(2)
運動後應等待流汗停止後再沐浴,且最好採溫水。
(3)
避免太飽或太餓時做運動,最好在飯前或飯後1-2小時做運動。
(4)
避免等長性收縮運動,例如緊握拳頭、比腕力、舉重,此類運動易使血壓上升。
(5)
如果運動中可以輕鬆地與他人交談,或運動之後感覺很好,表示可以勝任此運動;但若運動之後呼吸困難、頭暈、臉色蒼白、冒冷汗或非常虛弱,則表示運動過量應立即停止運動。
抽菸容易使血管動脈粥狀硬化及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同時增加血液黏度及血小板黏性,降低血液輸氧能力。因此抽菸患者比不抽菸者多三倍機會發生腦中風。戒菸可明顯降低腦中風的發生,但是效益約在戒菸後2~5年才看得到。因此建議癮君子儘早戒菸。您可參加戒菸門診或戒煙班。
(1)
雖然許多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在身體健康的狀況下,少量飲酒的人比較不喝酒的人,較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然而過量飲酒卻會危害健康,導致酗酒、高血壓、肥胖、腦中風、心肌病變、癌症、肝損傷甚至會引起家庭暴力、自殺殺或意外事故等社會問題。除了孩童,青少年及懷孕婦女則應避免飲酒,已經有心肌病變、癌症、肝損傷的病患,最好也不要飲酒。高血壓、腦中風、冠心病的病人若打算飲酒,則需根據身體的狀況,並徵求醫師的意見,同時必須嚴格限制飲酒量。
(2)
長期的酗酒會增加腦中風的危機。酗酒會使心跳加快,收縮性血壓上升,增加血流對血管的衝擊力而容易引起腦血管破裂出血。
(1)
找自己有興趣、熟練的工作做,每日不超過八小時,中間休息半小時。
(2)
環境安靜。
(3)
和睦相處,養成不生氣的習慣。
(4)
心平氣和,不看悲劇的影片或小說。
(5)
發怒時閉上眼睛做2-3次深呼吸並避免情緒激動。
(1)
因為低溫會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故氣溫變冷時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應減少冷天一大早出門。
(2)
多喝水、大量攝取纖維質、適度運動,以預防便秘。
(3)
血壓高於140/90mmHg者,請每星期至少量一次血壓,最好自備血壓計,隨時可監測血壓。
(4)
應避免洗三溫暖或泡熱水浴太久,最好採用淋浴方式,水溫大約40℃。
(5)
夏天或拉肚子時應避免脫水,以免造成血液濃縮或血壓偏低。
(6)
培養充足的睡眠。
(7)
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由躺或坐著站起時的速度應緩慢。
(8)
咖啡含有咖啡因,一天4-5杯以上的飲用量,會增加血管硬化的可能性。
(9)
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偏頭痛、抽菸及其他腦中風危險因子的女性而言,應儘可能避免使用口服避孕藥,因口服避孕藥會使血液容易凝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