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爸爸中風之後,照顧他一個禮拜我就覺得自己也快不行了。」
「媽媽在床邊跌倒後,在地上全身發抖,我從此再也不敢讓她下床。可是,她這樣整天待在床上也不是辦法呀!」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絕望的聲音。
美國統計結果顯示:即使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護理人員,約78%受下背傷害所苦,有20%甚至必須因此離職。根據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與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毛慧芬教授的共同調查,腦中風患者最多的神經內科病房中,甚至有高達95.7%的護理人員已有下背/腰部傷害。專業人士都已如此,何況毫無經驗的家人。
照護過程中,轉移位是最每天必須做的動作,但因這些重複性動作,導致照護者長期姿勢不良、負荷過重,常造成職業傷害。英國在1992年將安全照護「No-Lift
Policy」通過立法,全國強制執行,就是為了有效減少這些傷害。
安全照護「No-Lift Policy」是一套評估狀況、選擇輔具、正確運用輔具的流程。這套方法不僅可以保護被照護者免於二次傷害,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照護者減輕負擔,「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本專欄將藉由照護者的親身小故事,與大家分享輔具應用的重要。故事中的照護輔具,都會在文末的輔具小百科中逐一介紹喔!
作者/鄭惠真
我是一個40幾歲的媽媽,在機構中擔任照護員。之前我仗著自己有幾分力道,沒有認真學習轉移位的好方法,甚至因為不熟練而不去使用。
有一天因為氣候的關係,之前受傷的地方又酸又痛,全身不舒服。每天下班總是氣喘如牛似的,身為職業婦女的我,該做的總是要做,每天生理的不舒服造成心理也跟著不舒服,情緒變的暴躁起來,家庭也充滿了火藥味。我努力回想過去的種種,這時我總算頓悟一些道理了,於是將之前學過的「No-Lift
Policy」轉位法深入研究,發現這些輔具真的很不錯!
我服務的重度和急重度機構中,臥床的與坐特製輪椅的個案非常多,我們需要不斷的讓個案轉換空間。無論是從床轉位到輪椅或從輪椅轉位到床上,甚至是幫他們洗澡、上廁所時,移位輔具(如移轉位滑墊、移位機)都是很棒的選擇。
輔具要用才會覺得方便,有了輔具,不需要太多的力道就可以將坐在輪椅上的院生轉移到床上,想要他到哪都非常方便。剛開始或許技巧上還沒這麼純熟,與使用蠻力轉位相比,動作稍微慢了些,但對能換取不腰酸背痛的我而言,這真是個好方法!
時間久了、技巧也熟練了,這時的我身、心、靈一切舒暢。轉移位輔具已經變成我的好幫手,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使用起來就如同呼吸一般的自然。
照顧者是被照護者的精神樑柱,有了合適的輔具及正確的使用技能,不僅可以減輕我們的照顧壓力與工作傷害,也能提供更有品質的照顧。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們分享,現在的我也是推廣「No-Lift
Policy」的成員呢!
適用狀況:
床面上移動、床上翻身、起身、坐姿90度轉位、床與輪椅/照護椅間移位。
|
|
|
|
|
 |
|
|
|
使用方法:
將病人側身,並將移轉位滑墊塞入其身體下方。
照護者抓住滑墊把手或病人,將病患在床上移位。 |

 |
利用滑墊側邊把手,協助將病患翻身、拍背、或整理床面、換床單等。 |

|
單人:一手勾住長把手、另一手扶住病患背部協助坐起。
雙人:兩位照護者各抓住一邊把手,同時拉起,協助病患坐起。(也可有一人單手扶住病患背部) |


|
病患成坐姿後,照護者拉住滑墊底端把手"font-size: 10.0pt; font-family: Cambria,serif">(也別忘了扶住病患喔),往床邊方向拉,即可轉90度。 |

|
拉把手,將病患移位到另一個設備。
(註:高背輪椅需先躺平)
|
 |
如需影片,請上Youtube
(www.youtube.com),搜尋關鍵字「移轉位滑墊」或「6-way
plus」。 |
|